首页
急救课堂
动态资讯
中心概况
红十字文化
证书查询
App下载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和行动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左右。
理智、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能集中注意力。
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主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的转换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一个人遇到压力时,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如果及时处理和正确应对压力则可恢复健康;如果不及时处理,症状持续存在,且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如不能正常上学、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等,则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接近神经症了,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最本质的特点是心理冲突发生变形,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内容涉及现实处境与重要生活事件有着明显的不同。
心理冲突变形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心理冲突的内容与现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的事情;其次,心理冲突的内容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到精神科进行评估排查。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
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常伴有交流和社会化互动活动异常,它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的特点。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智力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两方面的缺陷。
抽动障碍是一种表现为突然的、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一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年龄匹配的主要社会规范或规则的反复的、持续的行为模式。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没有必要,仍然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强迫性障碍是指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或仪式行为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性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的精神刺激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有挥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或者频频出现痛苦的梦境,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以及警觉水平升高。
适应障碍是与一个人生活中的应激性环境变化(包括父母离异、家人去世、上学、转学等)有关,对适应新环境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痛苦和表现的情绪紊乱的状态。
抑郁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与处境不相符合的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具有弥漫性的特征,伴有明显的兴趣及乐趣下降,社会功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我伤害又称蓄意自伤、非自杀性自我伤害,是指没有死亡动机而伤害自身的行为,属于本能行为的障碍。自我伤害最常见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
精神分裂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形式较为缓慢或隐匿,常有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的体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
怎样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大部分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管理,改变不良环境、提高心理素养,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青少年的情绪和需求,进行科学引导。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中,针对青少年的压力和情绪问题,提出了如下的科学应对方法:
学会积极暗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
适当宣泄有益于情绪舒缓。可以通过深呼吸或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画画、踢球等方式,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如痛苦、委屈、愤怒等发泄出去。
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对健康的损害。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读书、运动等),使心情慢慢好起来。
充分沟通,可利用面对面、书面或网络等形式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方带给自己的伤害等,使自己放下思想包袱,释放不良情绪。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讳疾忌医。可向亲人、朋友、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主动去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获得专业的支持与帮助。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和行动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左右。
理智、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能集中注意力。
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主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的转换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一个人遇到压力时,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如果及时处理和正确应对压力则可恢复健康;如果不及时处理,症状持续存在,且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并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如不能正常上学、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等,则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接近神经症了,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最本质的特点是心理冲突发生变形,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内容涉及现实处境与重要生活事件有着明显的不同。
心理冲突变形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心理冲突的内容与现实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的事情;其次,心理冲突的内容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到精神科进行评估排查。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
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常伴有交流和社会化互动活动异常,它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的特点。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智力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两方面的缺陷。
抽动障碍是一种表现为突然的、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一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年龄匹配的主要社会规范或规则的反复的、持续的行为模式。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没有必要,仍然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强迫性障碍是指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或仪式行为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性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的精神刺激后,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有挥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或者频频出现痛苦的梦境,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以及警觉水平升高。
适应障碍是与一个人生活中的应激性环境变化(包括父母离异、家人去世、上学、转学等)有关,对适应新环境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痛苦和表现的情绪紊乱的状态。
抑郁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与处境不相符合的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具有弥漫性的特征,伴有明显的兴趣及乐趣下降,社会功能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我伤害又称蓄意自伤、非自杀性自我伤害,是指没有死亡动机而伤害自身的行为,属于本能行为的障碍。自我伤害最常见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
精神分裂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形式较为缓慢或隐匿,常有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的体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
怎样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大部分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管理,改变不良环境、提高心理素养,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惩罚是短期有效但长远有害的管教方式。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青少年的情绪和需求,进行科学引导。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中,针对青少年的压力和情绪问题,提出了如下的科学应对方法:
学会积极暗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
适当宣泄有益于情绪舒缓。可以通过深呼吸或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画画、踢球等方式,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如痛苦、委屈、愤怒等发泄出去。
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对健康的损害。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读书、运动等),使心情慢慢好起来。
充分沟通,可利用面对面、书面或网络等形式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方带给自己的伤害等,使自己放下思想包袱,释放不良情绪。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讳疾忌医。可向亲人、朋友、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主动去做心理咨询与治疗,获得专业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