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2时50分,在福州市晋安区梅园国际大酒店旁边,有人落水被困。接到报警后,当地消防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处置。
那常常听到的“心肺复苏” 大家真的都会吗? 黄金救援四分钟 这项急救技能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11月22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小雪后天气转冷,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也进入多发季节,公众该如何科学防治?怎样养生保健?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哪些特别注意事项?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入冬后要注重“潜藏”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变化,入冬后人体要避免阳气的损害,要注重‘潜藏’。”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志敏在发布会上表示,要保持充足睡眠,不要持续熬夜;要防范阳气外泄,做好保暖,特别是头、颈、脚等部位的保暖;运动时不要大汗淋漓,微微出汗即可;在阳光充足的时段晒太阳,补充阳气。 在饮食方面,专家建议,进补因人而异,对于偏瘦、手足不温、怕风怕冷的人,可选择温养气血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对于体重超重、口气很重、口干口苦的人,应以疏导为主,多吃大白菜、陈皮、萝卜等。 冬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吃膏方调补身体。杨志敏介绍,膏方又称膏剂、膏滋,是多种中药材反复、多次煎煮后,滤取药物的汁液进行浓缩后,加入膏类或根据需要加入糖,变成半流体的状态或膏状,是中药丸、散、膏、丹、汤的一种剂型。 杨志敏表示,冬季吃膏方是“冬藏”的辅助方式。现代社会节奏快,冬季常不能给身体充分的时间去“潜藏”和修复,服用膏方是辅助养护身体的一个方法,相关人群可根据医生建议服用。 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可能会面临着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或同时流行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5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及病原谱,保护公众健康。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与通风,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来增强体质,减少与有呼吸道症状人群的密切接触,并做好健康监测,视情况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有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尽早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疫苗,儿童、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应注意疫苗接种。 一些孩子在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出现持续咳嗽,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由于感染后咳嗽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尤其是咳嗽影响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情况,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并谨遵医嘱避免不必要用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 “每年进入冬季,到医院就诊和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加。”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丁荣晶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不仅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有关,也与冬天的节气有关。 丁荣晶说,冬天是收纳的季节,人们食欲增加,活动减少,容易出现体重增加,血糖、血脂水平也相应会升高。同时,天气寒冷伴随的血压升高,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以及冬天对人情绪产生的不利影响,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 专家建议,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气温降低时要及时添衣。要控制食欲,保持适当的运动习惯。此外,要控制好生活节奏和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养成每周2至3天监测血压和心率的习惯。坚持规律用药,减药或停药要遵医嘱,若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全文转载如下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完善应急救护体系,普及急救知识,2022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项目开展以来,福建省红十字会、福建省卫健委陆续在省直机关、社区、学校、地铁、体育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同步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率,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截至2024年8月底,全省已配置6127台AED,培训持证救护员66万人次。
近日,记者对我省公共场所配置和使用AED的有关情况,以及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
“教科书”式应急救护, 创造生命奇迹 回忆起两年前经历的“生死时刻”,福州市民林晨(化名)深感幸运。 2022年9月25日上午8点半,林晨搭乘的福州地铁列车正疾驰在地铁1号线屏山—树兜区间,忽然他感觉脑子一片空白,随后不由自主倒在地铁车厢内。 “有人懂急救吗?这里有人晕倒了。”人群中一片惊呼。正在巡逻的福州市公安局地铁分局民警杨振宝听到呼叫后,马上赶到现场。见此情景,他一边疏散乘客,一边迅速通知树兜站工作人员:“立即广播寻找医务工作者,取来AED!” 说话间,列车停靠到站,林晨被合力抬出车厢。站台上,乘客王晓婷正在候车。她见很多地铁工作人员往一个方向冲,本能地也往那边走。看见躺在地上的林晨,她毫不犹豫地出手:“我学过急救,我会急救!” 就这样,王晓婷负责胸外按压,杨振宝和一名热心男乘客协助做人工呼吸展开急救。很快,AED也送到了。地铁站工作人员根据指示迅速贴好电极片,启动AED。 十几分钟后,林晨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被护送上随后赶来的急救车,当日下午便他脱离生命危险。 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在林晨性命攸关的危险时刻,是掌握急救技能的乘客与民警第一时间联手相帮,加上“救命神器”AED的助力,把他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 每每谈及救人的经历,王晓婷和杨振宝均表示庆幸。他们两人恰恰都在不久前参加了“公共场所配置AED+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是红十字救护员。 “心肺复苏是医学生的基本技能,不仅是毕业时的必考项目,也是求学、实习期间不断强化的重要技能。我们学它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救人。”王晓婷说。 “群众有危险,第一时间去救援是我们警察的天职。正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我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冷静快速做出正确反应。”杨振宝说。 这起教科书式的应急救护,是省红十字会投放的AED在公共交通场合首次成功施救。在此之后,红十字救护员通过AED成功救下心脏骤停患者的消息不时传来。 ▲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为学员讲解AED的使用方法 心肺复苏无疑是重要的急救技能,但急救技能远不止心肺复苏一项。 “危难之时显身手 救命之恩重如山”,10月18日,莆田第五中学附属学校学生彭华(化名)的家长,手捧锦旗向学校和老师周仁琪表达深深的谢意。 不久前,彭华在进行宿舍例行大扫除时,嘴里含着糖果和同学说话,一不小心把糖果呛入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情况危急。舍友们急匆匆地向老师报告,生管老师周仁琪闻讯立马赶往事发地,当他冲进宿舍时,彭华已无法说话,只能用手慌乱地指向喉咙。 “或许是气道异物梗阻,赶紧抢救!”周仁琪曾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很快他就对学生的情况作出预判。随即,他从背后环抱住彭华,反复采用腹部冲击,不到30秒,卡在彭华喉咙里的糖果排出,化险为夷。 “应急救护的意义,不仅在危急时刻到来时,也在于到来之前,应急救护都能起到大作用。”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学生会长、乡村振兴学院研究生刘畅告诉记者。 “奶奶或许有脑卒中的风险。”3个月前,刘畅从爸爸口里得知,奶奶的身体不太舒服,口齿也变得不太清晰,还时常感到头晕。她马上想起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堂上学习到的脑卒中相关知识,又联想到奶奶平时患有糖尿病,正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便说,“爸爸,快带奶奶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拖延”。 一天后,爸爸打电话告诉她,奶奶确实出现了脑卒中的先兆,还好及时送医检查治疗,避免了生命危险。 刘畅说,经过此番经历,她对全社会开展的“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活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先生、先生,你怎么了?”“快来人啊,这里有人晕倒了!”“我是红十字救护员,请这位先生拨打120,请这位女士帮忙取AED设备!”“现场懂急救的朋友麻烦跟我一起帮忙!”10月26日上午,来自不同行业的48名学员,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紧锣密鼓地进行心肺复苏(CPR+AED)实操训练。 “要学会克服紧张情绪,一定要记好细节,采用‘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快速判断是否有呼吸意识,胸外按压通过‘01、02、03……28、29、30’的节奏循环进行。”或许是因为生疏,或许是因为紧张,首次参加红十字救护培训的学员们不免出现操作不到位的情况,红十字救护师资廖丽莎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细心进行指导。 实训课程中,廖老师对学员特别强调,应急救护要尽可能给予救助对象人道主义关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譬如,救援对象恢复意识后,要马上帮其整理好衣物,并告知“我刚刚打120,现在120在赶来的路上,我会一直陪伴您到120到来”,通过心理安抚令其情绪稳定下来。 学员张雨馨认真注视着廖老师的讲解动作,时不时默念一下老师提醒的重点环节。“我们学的是救命知识啊,就得用心学好,可不能在救人的关键时刻掉链子!”她说,自己去年刚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现在从事幼教工作,前阵子看到同学将他们参加培训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觉得掌握这项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有必要,就主动联系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的老师报名参训。“我已经花了8小时的业余时间完成了理论学习并考试合格,终于获得了来参加培训的机会。” ▲在福建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学员学习使用AED进行心肺复苏 与张雨馨相比,参加复训的钟齐铨在整个学习和考核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 钟齐铨告诉记者,他是曙光救援中心的一名队员,2021年9月已经通过考试获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现在证书已经过了3年有效期,所以又抽空报名参加复训。 “再使点劲,你刚刚按压深度不够,速度不均匀,等会儿练习时再找找感觉。”经常走入社区、学校讲授应急救护知识的钟齐铨一眼就看出了张雨馨的紧张情绪,安慰她说,“实战时,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点恐慌和紧张,多练习一定能做好的。” 经过8个课时的学习和实操考核后,当天参训的48名学员都拿到了新鲜出炉的“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为学员讲解伤口包扎技巧。 截至目前,通过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学习考核,我省共有66万人次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如此庞大的培训规模,如何保证培训质量?2022年起,省红十字会展开积极探索。 2022年底,省红十字会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地方行业标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服务规范》,对红十字应急救护的培训类型、培训机构、救护培训师资、设施设备及教具、培训流程、质量评价与改进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使应急救护培训有了统一标准。通过标准化设置,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考核标准和统一的发证管理,做到“一证一码”,可追踪可溯源。 “福建已经建立起以省红十字会主管、各级红十字会分级管理,以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指导、各地救护培训机构为依托的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网络体系。”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主任薛昀介绍说,我省通过培训与管理一体化、培训数据可视化、教学课程模块化的“三位一体”全网络一站式培训管理,已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应急救护培训服务标准化。 急性心肌梗死、气道异物梗阻、交通事故受伤……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那么,如何织就更严密的应急救护网络,让更多人懂急救、敢急救、救得好? 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福建农林大学(下文简称“福建农大”)的探索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借鉴价值。 对福建农大学子而言,救护培训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大学一课。 9月28日,在福建农大北区田径场上,一场以“人人急救,携爱共赴”为主题的救护培训第一课正在进行。来自省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师资鲁江萍,引领现场4800名新生踏上了一场生命守护之旅。 ▲福建农林大学大一新生集体学习应急救护技能 从环境安全评估、患者意识与呼吸判断、紧急呼救,到心肺复苏(CPR)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等核心环节,鲁江萍讲得生动仔细,学子们也学得格外认真。培训进入实操演练阶段,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投入到急救技能的模拟练习中。 “鲁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我们快速地掌握这一救命技能,若遇到类似的危急时刻,我们就会懂得如何有效施救。”福建农大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一新生詹博闻说,通过这堂生命教育课让他了解到学急救不难,学急救能够帮助身边的人,未来还要进一步学习各种应急救护技能,更好地为生命护航。 “从某种程度上说,救护培训第一课像是一粒种子,把应急救护的知识和救人救己的理念埋入同学们的心里。”刘畅告诉记者,近期校内学生社团开始纳新,同学们加入校红十字会的热情高涨,报名人数远超招募人数,大家在加入理由中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救护培训第一课对自己的影响,希望能够跟同伴一起将这份技能学好用好,帮助更多的人。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练习气道梗阻急救方法 为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应急救护技能的需求,福建农大校红十字会还通过常态化开展“蓝心源”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全面普及和强化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应急避险能力。2023年,农大在金山、旗山、安溪三个校区共开展了48场培训,参加人数近1.2万人。其中,1646人顺利获得省级红十字救护员证书,1007人获得校级救护培训证。 从事高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近10年的福建农大团委青年发展与服务部部长、校红十字会指导教师周颖华认为,应急救护培训能铺得广、走得远的关键在于“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学子内心。 ▲在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知识竞赛暨紧急救护技能大赛现场,参赛同学展示洪水险情中的急救方法 近年来,福建农大红十字会的师生们还打造了自己的动漫IP“农小红”。大家巧妙地应用农小红的漫画形象,在校红十字会官微的推文中生动有趣地介绍应急救护知识和展示应急救护技能,一举“圈粉”众多学子。 不止于此,福建农大还通过爱心宿舍、一班一急救员、红十字知识竞赛暨紧急救护技能大赛等品牌活动,不断扩大急救知识普及范围,提升师生自救互救能力。 关于应急救护设施的管护,福建农大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学校内的22台AED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每天都有红十字会的救护员对其进行巡检,若有同学离校,校红会也会安排同学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设备在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周颖华说。 “应急救护设施越齐全,懂得救护的人越多,也就越能给群众提供安全的保障。”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孙宏图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持续提升公共场所和家庭应急救护设施的配备率,不断强化急救意识和急救知识培训,让更多人学急救、懂急救、敢急救,织就急救之网,保障生命安全。